购物车0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东莞名人逸事——陈琏

日期:2023-03-24 22:31:31 人气:142 收藏




    陈琏(1369—1454年),字廷器,号琴轩,东莞桥头乡(今属厚街镇)人。他是明代一位众多百姓爱戴的好官,一位名闻遐迩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成就斐然、著作等身的方志大家。

     陈琏自幼聪敏喜学,师从黄绩学习书经。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他中举人后,授官广西桂林府教授,到正统六年(1441年)致仕回乡,一生宦游四海,先后在桂林、颍川(许州)、滁州(永阳)、扬州、成都、北京为官,官至礼部左侍郎。


▲陈琏


     他授文武之士以圣贤之道,正身言教。尤其是任滁州知州时,任上验赋丁、省徭役、修学校、劝农桑,闲暇时还与僚属在醉翁亭上吟咏,修了一座酿泉亭,一泉一石,皆为题品,百姓称他为“小欧阳”,其间又作了《平安南颂》。皇帝以他治理滁州有功,欲升擢陈琏,但是滁州百姓乞留,于是朝廷特升扬州知府,仍掌滁州之事。陈琏在滁州主政十九年,最大的贡献就是为滁州修订了《永阳志》。明永乐七年(1409年),征伐鞑靼头目雅本失里时,明成祖命他任督粮官,陈琏借助诗笔,记录了这一年御驾亲征的情景。

     陈琏每到一地,都以修志为己任,先后编纂《桂林郡志》《诸番志》《颍川郡志》《永阳志》《成都志》,他的地方志著述之多,东莞前贤未能与较。明永乐五年(1407年)秋八月,陈琏应罗浮山神乐观道士徐子明、邓能宗之请编纂《罗浮山志》,正统四年(1439年),陈琏致仕归,邑丞周式延聘纂修《东莞县志》,正统七年(1442年)成书。

     陈琏有很高的修志造诣,他主张地方志应宣扬王道、资政教化,在编纂中创凡立例、务求规范,考征辩误、求真务实,他编纂的地方志广征博采、内容丰赡,字斟句酌、文采风流,对后人续修地方志产生深远影响。他一生对地方志事业的贡献,不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在东莞、甚至在广东可以说是屈指可数,足以使广东和东莞志林增色。


▲陈琏书法


     明翰林学士晋江何乔远服其精洽,拜以为师,语人曰“陈公,当今司马君实也。

     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陈琏任四川按察使。因四川远离京城,民不畏法,官商勾结,奸弊百出。陈琏上任后,对不法行为严惩不贷。当时军中有号七虎、三彪、一太岁之徒,蛮横霸道,胡作非为,众人颇受其害,皆敢怒不敢言。陈琏得知后,派人将其秘密速捕,绳之以法,以儆效尤,社会风气逐渐好转。明宣德元年(1426年),陈琏调任南京通政使掌国子监事,管理全国教育。次年,因母丧回家守孝五年,后仍任通政使。皇帝特赐诰命,赠其祖父、父亲皆如其官,母与妻为淑人,以示褒扬。明正统元年(1436年),调任礼部左侍郎,黄萧养作乱时,陈琏献御绥靖之策,助平乱有功。


▲陈琏像


     明景泰五年(1454年),陈琏病逝于家,年85岁。他去世后,明代宗还特地遣人谕祭陈琏。滁州人为了纪念他,把他和欧阳修、王禹合祀为三贤祠;东莞邑令吴中,亦把他与李用、李春叟合祀为三贤祠。



正品行货放心选购
天天低价畅选无忧
多地直发极速配送
七天无理由退换货
4008230838
工作时间:09:00 - 18:00
好友
朋友圈
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