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记录沧桑巨变,聚焦改革开放!展示城市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东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与东莞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系列报道《东莞影像志》,全方位记录近年来东莞市部分镇村的变化。今天带大家走进被誉为“珠三角第一村”和“东莞历史文化基石”的蚝岗村。
蚝岗村,位于南城街道西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2千米。相邻自然村有鸭仔塘、大朗村、恬甲村。元朝立村。传说此地原为大海冲积而成,并有高5米、宽100米的蚝壳山,山下全部是蚝壳而取名“蚝岗”。该村坐落于丘陵地带,平均海拔较低,聚落呈长方状分布。
蚝岗村村貌
苏氏宗祠
村内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存有宗祠两座,其中苏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占地面积1645平方米,该宗祠坐西向东,为中轴线对称的三路建筑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结构。基本保存明代的建筑形制、梁架结构和工艺手法,采用灰塑、陶塑、木雕工艺,具有较高历史、艺术和古建研究价值。2008年,被公布为广东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该宗祠兼用作东莞蚝岗民俗文物馆。
蚝岗遗址博物馆
蚝岗贝丘遗址位于蚝岗村大围坊,是一处高出周边约6米的小丘,遗址保存面积约650平方米,西距东江南支流东莞水道约1千米。此处堆积着众多的蚝壳,故名为“蚝岗”。
1990年11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东莞市博物馆联合进行调查,确认其为一处新石器时期的贝丘遗址,并加以保护。
2003年4—10月,组成联合遗址发掘队,进行科学的考古钻探和发掘。在遗址中发现有红烧土活动面、房基、柱洞、灰坑、排水沟和墓葬等重要遗迹,出土一批石器、骨器和蚌器,以及大量的绳纹陶和彩陶残片。在遗址的新石器文化层中,出土两具保存完整的古人类遗骸,其中一具经碳-14测定属于距今5000多年的中年男性个体。
2004年,蚝岗贝丘遗址以“蚝岗探古”为命名,被评为“东莞文物八景”之一。
2007年6月,在贝丘遗址所在地建成蚝岗贝丘遗址博物馆。
2013年,蚝岗贝丘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蚝岗贝丘遗址是广东省出土彩陶且保存较好、年代较早的两处重要贝丘遗址之一,是研究史前渔猎采集经济的典型遗存,同时又是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海岸线变迁的重要资料。古人类骸骨的发现,又为研究珠三角古人类体质提供重要的例证,因而此地被考古专家们誉为“珠三角第一村”和“东莞历史文化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