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0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我和我的中学:东莞中学

日期:2023-03-24 10:59:34 人气:147 收藏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PIBEQziaeI6KibAT31oD6BQ9tF9ziaPp8ut373m3xUr9OicB6r4DLYJcda28rAib4Q65WensvFqKBXp6pia6emdvjDMQ/640?wx_fmt=png";); box-sizing: border-box; background-position: 85.9822% -4.50983%; background-repeat: repeat-y;">



贺天晴,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202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热爱中国古典文学。



东莞中学校门


  旗峰苍苍,莞水汤汤,山川磅礴士气扬。


东莞市东莞中学创建于1902年,历经几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传承与创新,东莞中学已经成为一所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百年老校。120年来,东莞中学为国家为社会造就了大批优秀之才,爱国将领蒋光鼐、学者容庚、工程院院士毛炳权和何镜堂、新浪网首任总裁王志东等均曾在莞中就读。东莞中学1992年被编入由国家教委编辑的《中国名校-中学卷》,1994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2008年被评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东莞中学的历史应从光绪二十四年的戊戌政变说起。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政变的主要内容,有废除八股,改革科举;设立学堂,学习西学。虽然经一百零三天的新政失败了。但是废除科举,设立学堂的措施,为朝野所接受。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二日,光绪谕令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当时没有废除科举之令,学堂与科举并行。



东莞中学堂的创立,在光绪第一道上谕下达的次年,毋烦督、抚严饬,东莞办起了学堂来了。可见当时东莞人思想的解放。原来上谕规定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县以上的各府、厅、直隶州,才设中学堂。东莞是县,居然办起中学堂来,东莞人可谓敢字当头。其中东莞中学堂筹办并任首届校监实际是校长的清进士徐夔飏起到了主要作用。


民国二十四年徐夔飏作《东莞中学校创办缘起》,把东莞中学堂创立的经过说得很具体:光绪二十八年办东莞中学堂时,毫无的款(明确的款项),东莞知县刘德恒捐养廉银一千两,徐夔飏四处募捐,得四千馀两,为开办费。并由县指定屠税、庙宇、鲜鱼税及东莞明伦堂每年拨银三百两为经常费。因奉命改为东莞初级师范中学堂,颁发章程,各科教员,均当延聘,而学款短绌,几不能支。适科学既废,书院停开,乃请拨原书院灯火费为学堂经费,并请东莞明伦堂拨足银两,遂将考棚改建。广筑校舍,扩大操场,购置图书、仪器,学校规模,始乃大备。(李璇枢《东莞县志拟目目·学校》引)



光绪三十四年正月,奉命改办中学,改名东莞中学堂。学制分师范和中学两部,师范五年制,中学六年制,预科两年,本科四年。分春秋两季招生。宣统三年六月,师范部结束,不再办师范。


1912年11月,改名东莞中学校,学制改为四年,仍分春秋两季招生。1916年,招生始定为秋季。


1921年,校长黎樾廷,招收女学生,男女同校自此始。


1923年,卢颂芳再度为校长,改学制为三年。


1926年,校长袁昌善(中共党员)将右邻宝安书院并入,拆除宝安书院原有建筑(《宝安书院碑记》碑今存,七十年代,在今图书馆和今科学楼西侧,即宝安书院故址仍有原宝安书院石刻多方)测量绘图,准备兴建校舍,因“清堂”事起而止。


1929年,东莞明伦堂拨款9万元,新建教室三座,共十二间(即今绿瓦楼)。


至此,如今东莞中学的雏形得以初步建成。




(1)进士故居



进士故居是邓蓉镜第四子邓尔雅所居住的房室,位于东莞中学校园内。这座据说已经是全东莞剩下的唯一进士故居,现保存二栋形制、大小一样的房屋,都为四开间,面宽14米,进深16米,麻石勒脚、门框,趟拢门,青砖墙体,硬山顶,人字山墙,船形屋脊。



然而,对于莞中学子而言,这处坐落在校园内的进士故居并非只可远观的疏离古迹,而是置身其间依旧能够倍感亲切的校园景致。进士故居墙色深灰,地砖浅黛,在这古色古香的建筑间,穿行而过的却是同学们年少活泼的身影。这座屹立百年的建筑,以莞中特有的宽厚包容接纳着每个路过的同学,时光流淌,岁月风雨,曾经古雅顿挫的书生吟哦,已然换作如今莘莘学子们的种种声响:是随着羽毛球一同划过湛蓝天空的雀跃笑声,是三五成群的寒暄嬉笑,亦是考前复习时反反复复背诵着的历史年代表。上美术课时,同学们还会被带领到进士故居附近进行写生画画,描摹这所古朴建筑的每片砖瓦。如此种种,让这座沉淀着悠悠岁月的进士故居,焕发出了年轻崭新的生机活力,与这片历久弥新的校园毫不突兀地融为了一体,成为了每个莞中学子记忆中的那抹古韵。



(2)报功祠


报功祠,又称“四君子祠”,位于东莞中学北区。


据陈伯陶编纂的《东莞县志·沙田志》记载,道光十八年,莞人朱国英、方仪辉等见珠江出海口门蕉门与洪奇沥之间,东莞与香山交界海面,浮起大片沙坦,便与陈云亭、方瑚洲、何耘劬、陈百木商议:“南沙村前海中学浮有沙地,邑之大利是在,盍图之。”当时学宫正在修缮之中,急需经费,而陈、何、方、陈等四人是筹集资金的主要执行者。朱国英、方仪辉等人的建议报告给东莞的士绅找到了办法,遂以全县士绅的名义,向县政府请将该沙坦给了学宫作为尝产。于是东莞的乡绅施展苦肉计,道光十九年最终得偿所愿,获得了万顷沙的经营权和管理权。同治年间,为纪念历经艰难挣回万顷沙的四位乡绅,建成了“报功祠”。祠为两层楼房,坐北向南,墙表呈米黄色,面宽11.4米,进深11.9米,大门上嵌大理石碑,阴刻“报功祠”,两侧有对联:“前徽崇祀庙千秋,遗泽永留沙万顷”。



这座历史悠久的报功祠,和前文所提及的进士故居那样,也很好地融入了百余年后莞中师生的校园生活中,在来往人流间更添生机活力。报功祠如今作为莞中后勤处使用,作为学生,一般而言只有在需要拿粉笔、扫把等日常用具时才会走进这里。但报功祠门口的空旷地面,在课间时却成了同学们自由活动的好去处,常有毽羽纷飞,欢声笑语。


(3)绿瓦楼



东莞中学绿瓦楼1927年由东莞中学校长袁昌善规划,1929年由罗汝荣校长建成。


据《东莞县立中学史略》载:“当时邑明伦堂拨款九万馀元补建校舍,后以经费支绌,无以为继,仅完成现有之三合土校舍三座,计教室十二间。”因其楼高两层,盖以绿色琉璃瓦,后被称为“绿瓦楼”。



绿瓦楼如今被用作莞中高一新生的教学楼,低矮静谧的黄墙绿瓦,配上象牙白色的栏杆与窗边枝叶繁茂的苍翠树木,沉淀汇聚成同学们记忆中最美好的莞中时光。纵然截至写下此文时,笔者距离初入莞中已有六年有余,却也依然能够回忆起当时吹过玻璃窗格的盛夏夜风,漫天晚霞,凝绿瓦片也被描饰得披了层层绮丽色泽,流光溢彩,翻过书页时恰好被黄昏余晖落在页角,那些关于绿瓦楼的青春岁月,也就在记忆里凝汇成了恍如镀彩流金般的长久怀念。如今回想起来,实有“流连狂乐恨景短”之感。



(1)麦田义卖



麦田计划成立于2005年6月16日。因为被大山、被那些渴望读书的孩子所感动,一名普通的志愿者莫凡在国内发起"麦田计划"。麦田计划是一个民间助学组织,致力于改善中国贫困山区孩子的教育环境,包括为贫困山区中小学生提供读书资助、兴建校舍、成立图书室、救助山区患病学童等项目。东莞中学也加入了麦田计划的大家庭,并与麦田的志愿者者们为大山深处的呼喊不断努力着。




麦田义卖在下午开始,摊位内容琳琅满目,既有糖水凤爪等传统美食,也有书签明信片等精美制品,除此之外,各大社团也会出售自制社刊,北区广场的中心还留有嘉宾表演舞台,共同学们展露美妙歌喉,优雅舞姿。


(2)喊楼



莞中的高考喊楼文化独树一帜,在其他学校明令禁止喊楼活动的时候,莞中人的家长都会在校门外,用车里的小灯为高三学子加油打气。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喊楼文化也就越发盛行,在高考前夕的晚上,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们会聚集在宿舍楼下,对着楼上的高三学长学姐们喊出高考祝福,后面还演变成了带有小型表演、无人机跟拍的活动。



笔者高二时的喊楼活动,进行到一半时忽然下雨,然而细密的雨丝并没有浇灭同学们的热情,在各种起哄声中,黄灿明校长甚至还带着他的妻子,在临时搭建的小舞台上跳起了舞,动作轻捷灵巧,引发阵阵掌声。




正品行货放心选购
天天低价畅选无忧
多地直发极速配送
七天无理由退换货
4008230838
工作时间:09:00 - 18:00
好友
朋友圈
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