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南方+发起“走读红色东莞,坚定理想信念”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近期推出“馆长说莞——东莞红色文旅资源主题党史微课”栏目,邀请市文广旅体局直属文旅单位的“馆长”“院长”为读者群众介绍本馆的“红色家底”,敬请垂注!
大家好,我是东莞展览馆馆长孟穗东。
初到一个地方,人们往往希望能快速了解当地的经济社会、风土人情等情况,东莞展览馆就是这样的场馆,它是东莞城市形象的窗口、市情教育的学校,其基本陈列全面展示了东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下面,让我们通过展览中的三个东莞故事,从红色革命的开拓者和引路人,到“一副杠铃,破15次世界纪录”的“一家三人”,再到全国第一座由农民集资修建的收费桥梁,来感受流淌在东莞人血液中奋勇争先、敢为人先的精神。
在东莞展览馆三楼《信念永恒,凝聚奋进力量——东莞党建主题展》中,有一位年轻人的手绘肖像。他,就是东莞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莫萃华。
莫萃华原名莫进关,1904年出生在洪梅镇洪屋涡村,排行第五。他的父辈原在太平经营谷米生意,家境比较丰裕。小学毕业后考进入东莞中学。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这场新思潮深深启迪了莫萃华。1920年,莫萃华参加了粤军,在此期间接受了革命思想。两年后陈炯明叛变,他毅然离开粤军,参加了刚建立的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而这一次,成为莫萃华革命生涯的真正开始。
1923年莫萃华奉命回到东莞洪梅,在洪屋涡村组建了东莞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莫萃华为团支部书记。同年7月初,莫萃华参加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成为农讲所的第一批学员,结业后被委任为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与蔡如平、蔡日新等人先后回到东莞,开展农民运动。
在从事农民运动的同时,莫萃华把主要精力转移到了莞城,开展革命活动。他以校友身份回到东莞中学,到学生中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把《向导》《少年先锋》《共产主义A、B、C》等书刊介绍给学生,团结了一批进步学生,并吸收了不少有志之士加入青年团。自此,红色革命的火种在东莞蔓延开来。
1924年10月,洪屋涡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农民协会和第一支农民自卫军,莫萃华担任大会主席。在此期间,莫萃华等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相继加入共产党,成为东莞第一批共产党员。11月,东莞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东莞特别支部,莫萃华任书记。12月,中共东莞第一个支部成立,莫萃华任书记,机关设在东莞中学。
这是东莞第一个中共地方组织,当时年仅20岁的莫萃华身兼东莞党、团组织书记两个职位。可以说,中共东莞支部的建立,是东莞人民政治生活的一个重大事件,标志着东莞人民的革命斗争从此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标志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
1928年3月,莫萃华被选为中共东莞县委常委,负责出版宣传工作。1929年初,为了争取和改造土匪武装,莫萃华打进土匪队伍,在一次跟随队伍与国民党军队的战斗中不幸牺牲,时年25岁。
莫萃华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是,他短暂的生命在东莞革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可以说,他是东莞红色革命的开拓者和引路人。
谈起东莞的体育,甚至中国的体育,我们都无法绕开“东莞举重”这个主题,这部分内容在我馆三楼“人文东莞—品质文化之都”基本陈列的“活力四射的运动之城”展项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从东莞人陈镜开“惊世之举”开始,中国体育逐步登上了世界体育的舞台。从举重、游泳、象棋、马术,到全国篮球城市,流淌在东莞人血液中奋勇争先、顽强拼搏的精神,折射出东莞人民的坚韧毅力。
展览现场
1956年6月7日,3000多名观众涌入了上海市卢湾区体育馆,一场中苏举重友谊赛在此举行,来自东莞石龙的运动员陈镜开奋力一举,打破了56公斤级挺举世界纪录,成为新中国打破世界纪录第一人。当时陈镜开刚满21岁,周恩来总理和贺龙元帅亲切接见了他。
周恩来总理和贺龙元帅接见陈镜开
此后,被誉为“石龙三杰”的陈镜开、陈满林、叶浩波,多次打破世界纪录。1956年至1964年,单单陈镜开一人就先后九次打破世界纪录,世界体坛为之震动,国人为之欢呼。
再后来,以赖润明、曾国强和陈伟强为代表,石龙举重运动员在奥运会、亚运会上驰骋扬威,所向披靡。1984年7月,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上,曾国强以235公斤的成绩获得52公斤级总成绩冠军,成为中国首枚奥运举重金牌得主。
运动雕塑
最为抢眼的非“陈氏三杰”莫属,他们就是陈镜开、陈满林、陈伟强。一副杠铃,一家三人,破15次世界纪录,震惊了全世界。
在陈镜开等举重名将的影响下,数十年来,石龙镇培养出1000多名举重健儿,成绩斐然。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举重队5个队员中有3个是石龙人,并取得两金一银的成绩。1987年广州全运会,广东举重队有一半是石龙籍运动员,且这些人都是世界冠军和世界纪录保持者。
在东莞展览馆一楼展厅,除了“太平手袋厂——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展项外,最令人印象深刻就是“敢为人先——集资建桥”了,这座桥就是高埗大桥。
1984年东莞建成了全国第一座由农民集资修建的收费桥梁——高埗大桥,东莞领导在汇报时提出“想致富、先修路”的口号,被当时到东莞调研的交通部长潘奇带回中央,随后,这句经典口号传遍大江南北。
1978年以前,东莞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年生产总值仅仅6亿元。距离东莞县城7公里有个公社叫高埗(即现在的高埗镇),三面环水,和县城仅一江之隔,却因为没有桥,进城要绕道28公里,摆渡过河要3个多小时,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隔河千里路”,这样的环境条件严重阻碍了外来投资和经济发展。为了打破交通的束缚,高埗公社的干部群众下定决心要建一座桥,但当时文革刚结束,全社会百废待兴,从省里到地方财政资金都非常紧张,修桥的钱从哪里来呢?高埗公社党委和广大群众集思广益,大胆地提出了集资建桥、建成后征收过桥费偿还集资款的想法。
展览场景
筹建高埗大桥集资照片
集资建桥,通车收费,这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无疑是非常大胆的做法,东莞人却凭着一个“敢”字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1980年下半年,高埗公社党委成立高埗大桥建设指挥部,公社机关干部带头,每位村民捐10元,全镇2万多人共筹集资金26万元,加上广东省及惠阳市公路局的拨款,余下不足部份再向国家银行贷款,一共筹集资金150万元。
1984年1月27日 由社会集资兴建的高埗大桥建成通车
全国第一座“以桥养桥”的地方公路桥梁——高埗大桥
资金一到,高埗大桥立即投入修建之中。历经数年艰辛,1984年1月27日,高埗大桥正式建成,高埗到县城的距离缩减到3公里,制约高埗发展的瓶颈问题迎刃而解。大桥建成后的第二年(1985年),高埗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38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333万元,比1978年增加2296万元,增长62倍。同年11月21日,《中国交通报》以《建起一座桥,富了一个区》为题报道通车后的情况:“高埗桥建成通车后,仅运费、渡费一项预计每年可节约五十万元。现在高埗区每天可运十卡车新鲜蔬菜到深圳特区,收入相当可观。交通条件改善后,外商纷纷来高埗区洽谈生意,投资建厂。农民收入大大提高,人民生活越来越富,群众称高埗桥是致富桥、幸福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