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0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东莞有条珠玑巷

日期:2021-10-27 12:09:38 人气:520 收藏

珠玑巷,原称敬宗巷,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县城北,地处梅岭与南雄县城之间,始建于南宋,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驿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

珠玑巷得名,始于唐代张昌。张昌家族七世同居,唐敬宗宝历元年表彰其孝义,赐珠玑绦环以旌之。为避敬宗庙谥,敬宗巷便改称“珠玑巷”。

珠玑巷的鼎盛期是唐、宋时期。古巷南起驷马桥,北至凤凰桥,全长1500多米,巷道宽4米多,用鹅卵石铺砌而成。

珠玑巷是中国三大寻根地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驿站,天下广府根源”,珠玑巷,是移民进入岭南的首站和中转站。当年,从珠玑巷迁播出去的姓氏已达一百八十三个,其后裔繁衍约八千多万人,形成了以粤语为语言体系的广府民系,有“广东第一巷”之美誉。

唐宋末年,中原战乱频仍,不少氏族为避战祸和自然灾害,纷纷经江西南安越梅岭南来。当年,珠玑巷数十万人的南迁,对岭南开发起到重要作用。

颠沛流离的路途中,形成“异姓一家,同舟共济”的手足之情,到南雄珠玑巷后,因不熟悉岭南情况,就在此安顿下来,重新创业,逐渐适应岭南气候和风俗后,才逐步南迁至珠江三角洲。

现在广东许多的名人望族,都把珠玑巷称为“七百年前桑梓乡”。

珠玑巷其实并非规模宏大,从表面上看,这里和其他古巷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一走进珠玑巷,一种浓郁的气息马上直面扑来,这种气息是从一种苍老的历史散发出的,来自于两千多年文明的滋润。

简朴凝重、古褐色的南牌坊上,写有“珠玑古巷”四个大字。进去后的古道只有1500米长、4米宽,历史的重厚并不体现在房屋高大和古道长宽上的。

这条古道镌刻着古代北民南迁的历史,走出了一种文化和精神。遗存古道两边的民居、店铺、岭南各姓宗祠的古屋,还是按当年格局在低矮错落中延伸着,这些建筑以屋脊、屋角起翘之势,牵带出来的轻灵、柔美和秀逸,展示着曾经的诗意画面。

珠玑巷能得以繁荣起来,得益于大唐“开元盛世”宰相张九龄。张九龄是真正为珠玑巷打开了繁荣大门的人。唐开元四年,张九龄奉召开凿梅关,使梅关驿道成为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陆上通道。珠玑巷从此成为古驿道上的重镇,商贾云集,生意兴隆,朝庭曾在此设金沙巡检。

珠玑巷繁荣达到鼎盛时期,是在宋朝。北宋末年,由于汴京被金人攻陷后,大批中原官民随高宗和隆佑太后出走,有些更翻越梅岭山脉,寄居在南雄珠玑巷中。

李白写: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张籍写的: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宋史写:高宗南渡,民从者如归市。南迁规模之大一看便知。

因当时珠玑巷位置重要,成为中原移民南下途中首选的定居地,或中转站,每一次南下本来都是背井离乡,可为此却给珠玑巷带“商贾如云、货物如雨”的繁荣,带着痛苦的繁荣。

就是因为中原南迁北民在珠玑巷落籍,才有了172姓氏南迁印记,才有了“黄花满地缀珠玑,广府人称是故居”的情怀,最终成为一种地域精神的文化凝聚。

这些逃避战争的人中,有朝廷仕宦、有富商贵贾,也有平民百姓,就在这支浩浩荡荡的逃亡队伍中,有一个很有体面的女人,她叫胡妃。

胡妃乃南宋度宗皇帝妃子,被奸臣贾似道所害,沦落为珠玑巷富商黄贮万之妾。不料黄贮万的家仆告发,朝廷派官兵围剿珠玑巷。这个事件史称“胡妃之乱”。

胡妃为了不殃及珠玑巷乡亲,投井自尽。现在的水井旁筑有3.5米高石塔,石塔上刻有佛像莲花,底层刻有铭文:“至正庚寅孟冬纪,南雄路同知孙朝列重立。”

珠玑巷沙水湖旁,还竖有一座汉白玉胡妃雕塑像。

中原文明在那个时候从珠玑巷迸发而出,分散到岭南各到地方,与当地文明在对接中兼收并蓄与融合,孕育出了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州文化和雷州文化。

珠玑巷逐步走向衰落,是鸦片战争后,随着粤汉铁路、韶赣公路开通之后,失去了原有的地理优势。

珠玑巷,一条小巷,把许许多多祖先逃亡和奋斗的经历拼凑起来,构成一个活生生的历史记忆,承载起无数人的乡愁。


正品行货放心选购
天天低价畅选无忧
多地直发极速配送
七天无理由退换货
4008230838
工作时间:09:00 - 18:00
好友
朋友圈
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