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章达(1891-1953)出生于东莞县莞城县后坊的一个破落地主家庭。不到10岁,父母双亡,只好依靠叔父养活。少年时代,他与同代人一样进入私塾读书,接受着传统的学习方式。他曾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县试),但均未中。
当时,中华民族正沦入灾难的深渊,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腐败的清政府却屈膝退让,丧权辱国。迫在眉睫的亡国灭种之祸,激起了李章达救亡和变革的热切愿望。于是,他决定投笔从戎,欲用武力来抗御西方列强的军事入侵和改造当时黑暗的社会。
1906年,时年16岁的李章达考进了广东陆军小学堂。当时,朱执信正受孙中山的指派回到广东进行革命宣传活动。李章达受朱执信影响,并由其介绍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民主革命思想也悄然深植于他的心田。从此,他就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更展开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民主革命事业。之后,他又相继参加了武昌起义,讨袁运动,护法运动等等。
李章达从青年时代就追随孙中山,他深得孙中山的重用,被选派去苏俄考察,曾担任孙中山身边的警卫二团团长。在中山舰事件中,奋力帮助孙中山脱离险境。1926年,李章达奉国民政府之命出任广州市公安局局长。在任期间,李章达锐意整顿,使革命后方的广州治安状况大有改观。
蒋介石叛变革命前,李章达一直是国民党的效忠者,他深信孙中山推举的民主革命思想,也大力捍卫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但看到蒋介石叛变后,李章达意识到,国民党变了质,孙中山的三大政策被破坏,但为民主革命而奋斗的赤诚之心,让他给自己的人生道路作出了新的选择,他开始了反蒋、倒蒋的斗争。1933年,李章达联合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鼐、蔡廷锴等人,在福州发表脱离国民党的宣言,成立独立政府,史称“闽变”,李章达被推选为人民革命政府中央委员兼政治保卫局局长。
“福建事变”失败后,李章达仍继续进行不屈不挠的反蒋斗争,宁可辞掉公职,也不再加入国民党。1936年,他与陈汝棠等在香港成立了“全国各界救国会华南区总部”,指导华南地区的救国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李章达先后任“广东第四游击司令”和“第四战区军法执行监部”军法执行监。在这期间,他利用自己的地位和社会关系,支持和掩护中共广东党组织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他的家多次成为地下党和民主人士的集合点,他家的端砚成为情报交换的“信箱”。1946年,中国民主同盟南方总支部在香港成立,李章达被推选为主任委员,他和“南方民盟”成员们积极呼吁和平,为反对内战,实现和平建国作出最大的努力。随后,李章达又参与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常委兼秘书长,宣布脱离蒋介石的反动中央。
新中国成立后,李章达“以多年从事革命工作的显著劳绩和在人民中的卓著声望”,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1949年10月,广州解放,李章达参与领导并具体组织广州城市的全面接管和市政建设工作,并当选为广东省政府副主席、广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虽然分管的工作较多,但他尽责尽力做好自己所分管的每一项工作,深受人民群众的好评。后来,他又被推选为广东省各界人民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完成接管任务后,李章达十分重视和支持“三大运动”,包括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及镇压反革命等一系列工作,积极团结各界人士,克服各种困难,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大力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李章达的一生都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执着追求,鞠躬尽瘁,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于1953年12月9日,李章达在广州与世长辞,享年63岁。